close

 

2c1fd959914c4eefa967537c0248b712.jpg

以前的電影,首部與續集作品的整體關聯性不強,至多是片尾的小伏筆。 再來進入2.0模式,三部曲開始出現了。 直到漫威帶著漫畫界的模式改變了整個影視生態的遊戲規則。。。。

 

美國電影對漫畫進行改變的作法時已行之有年,但是在2002年由Marvel的X-Men系列改編而成的系列電影、以及2005年由Christopher Nolan所執導,以DC旗下蝙蝠俠系列改編而成的電影Batman Begins問世為後,才在市場上起了連鎖效應,並在十年後的今天仍持續發酵。 其成功的原因,以筆者作為長期美漫讀者的角度來看,可歸功於作品深度與尊重原作兩個層面。 90年代以前的超級英雄電影,如Michael Keaton主演的Batman (1989)與Batman Returns (1992)兩部作品,在對漫畫的還原忠誠度上實屬佳作,在電影與漫畫族群間皆褒過於貶。

batman_67667.jpg

米高基頓在1989年扮演的蝙蝠俠

或許是當時幾部電影的成功造成電影公司的懈怠,Batman Returns之後的超級英雄電影,其品質大幅度下降,在追求畫面、人物、表現、特效等層面的精美的同時,在內容上大幅偏離了漫畫在故事與人物精神的本質,在引起漫畫迷之間一片謾罵的同時,票房成績亦慘不忍睹。 美國漫畫的魅力,如上述所說,除了角色本身在造型上的細緻設定之外,其最大的魅力在於故事乃至於人物本身在精神、信念、價值觀、道德觀等深層的描寫。 

 

超級英雄與壞人之間;除了肉體上的打鬥、超能力之間的戰爭之外,更重要的是雙方精神與意志力上的碰撞、道德與價值觀的衝突所體現出 “正邪不兩立”的大義。 用另一種方式說,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並不在於其超能力的強大,而在於其能夠受人所不能受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痛、在大義與個人之間能毫不猶豫選擇大義,這才是超級英雄的強大之處,人物本身只是載具,而超能力只是點綴。 當電影公司在不明白箇中原由下,為迎合大眾將人物造型、超能力呈現作為主體至走火入魔的程度時,其失敗當然無可避免。

 

相較於日漫產業以動畫為主要改編管道,在美國率先與漫畫緊密結合的則是電影業。 美國電影與漫畫產業的結合,從以下四個面向分析,可得知實屬必然。

 

  1. 市場族群:電影與漫畫各自的市場族群皆廣大且相容性高。
  2. 產業優勢:電影的資源價值是漫畫產業最欠缺的,而漫畫的題材與內容價值則為電影業所需要。
  3. 產業本質:下表可見在雙方產業在本質上極為互補,於各層面皆是結合首選。

 

漫畫與電影產業對比

產業特徵

漫畫產業

電影產業

製作成本

極低

極高

邊際成本

單位收益

製作速率

極高

極低

市場測試頻率

行銷範圍

極大

 

 

目前漫畫改編的作品在美國電影與電視影集圈大量且快速增加; 從2016年12月到2020年之間將會有60部左右的美漫改編作品登上大螢幕,平均一個月就會有一部,當中半數以上是超級英雄類;而電視影集也高達41部。 

superhero-movie-release-dates.jpg

2015-2020年英雄電影預定表

 

漫宅幫之前也提過,美國漫畫擅長將各個不同角色,以及故事系列彼此穿插,藉以測試新角色的市場接受度,已極拓展市場。 而在漫威正式踏入電影界之後,也利用同樣一套手法替自己的超級英雄在影視領域攻城掠地;從鋼鐵人二裡面出現雷神索爾的槌子、美國隊長的盾牌;星際異攻隊、美國隊長等系列電影中穿插的無限寶石等等。 而這一切,再再都是為了將一部電影或一部影集成為一個更龐大的網狀系列的一部分。 藉由所有作品中,伴隨著主現劇情所出現的小訊息、小支線、進而對其他作品行銷及鋪路,你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深謀遠慮。 而這一切系列電影、影集、漫畫等交織出來的,這麼大的一張網,可以預見在短時間內仍然會生生不息的循環著,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出現。

 

 

希望今天的宅●產業系列文章各位宅友會喜歡,希望各位也幫忙在漫宅幫的FB粉絲團捧個人場喔!

漫宅幫所有文章皆可轉載,但是請先來信告知,轉載時也請註明出處,感謝各位。

 

漫宅幫痞客邦
http://hansean808.pixnet.net/


漫宅幫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sense.c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二青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